当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录取邮件接连弹出,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双offer收入囊中,新东方扬外国际中学高三(1)班韩亦洙的申请季被镀上了一层“双倍惊喜”。从TED演讲的灵感火花到iGEM竞赛的实践深耕,从EPQ项目的学术探索到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问——这位新东方扬外12年“贯通式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姑娘,用一篇“性别意识与教育公平”主题的主文书,向世界名校展示了中国学子的思辨力与行动力。

▎韩亦洙
录取院校:伦敦大学学院(QS世界大学排名9),墨尔本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13),爱丁堡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27),曼彻斯特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34)
标化成绩:IG:中文9,数学9,物理9,化学9,ESL8,生物8,经济8;A-Level实考:中文A*,数学A*,经济A*;A-Level预估:生物A*;雅思:7.5
成绩奖项: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全球金奖,EPQ项目研究满分
一、从TED到iGEM,一场教育公平的追光之旅
韩亦洙的教育探索始于一次偶然的TED演讲。Girls Who Code创始人Reshma Saujani关于教育中性别意识的演讲让她深受触动。“演讲中提到,女孩们常因害怕犯错而止步冒险。我开始思考,性别意识如何影响人们从小的行为,我对探索意识形态如何潜意识地影响人们以及如何将基本的社会讨论融入教育产生了兴趣。”韩亦洙回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
这种思考很快转化为行动。在iGEM竞赛中,她带领团队为小学生设计了癌症预防教育项目。“我们通过互动游戏和奖励机制,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健康知识。最让我感动的是,有孩子课后告诉我,他不再害怕去医院了。”这个项目不仅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更让她体会到教育创新的力量。韩亦洙的EPQ(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研究则聚焦中国LGBTQ+高中生的身份认同问题。“我访谈了20多位同龄人,发现很多人在校园中都面临着不被理解的困境。”通过数据分析,她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理解的建议。“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教育研究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经历丰富了韩亦洙的申请文书,并成功获得多所海外名校认可,但她表示,“文书不是编故事,而是复盘成长。”是的,她的主文书清晰串联起从观察到实践、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闭环,恰如UCL招生官反馈所言:“我们看到了一位未来教育变革者的雏形。”
二、12年新东方扬外求学,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韩亦洙是镇江丹阳人,却从小学一年级就来到新东方扬外就读,“我是扬外‘土生土长’的学生。”韩亦洙笑着说。从2013年入学至今,她完整经历了学校的12年贯通培养体系,“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会如何学习。”
她坦言,俞敏洪老师提出的16个字育人目标(终身学习、全球视野、独立人格、社会责任)始终激励着自己,变得踏实、自律、无畏。“当然,我的自律,是老师‘宠’出来的。”
韩亦洙特别提到高中生物老师:“孙老师总能用生动的例子将复杂的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还经常组织实验和讨论,激发了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有次,她用‘表情包式遗传图谱’让我搞懂了孟德尔定律,课后还单独陪我‘开小灶’,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令我受益匪浅。”
在扬外“贯通式培养”教育生态的浸润下,韩亦洙不仅收获了A-Level全A*的成绩单,还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班委”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奖学金嘉奖,更在各类竞赛、社团中练就了“学术+实践”的双核能力。
关于时间管理,她的秘诀简单却硬核:“把碎片时间当‘盲盒’开”——利用课间背单词、食堂排队构思文书框架,甚至将刷题计时器调快5分钟,“逼”自己预留检查时间。而每晚的任务清单,则被她戏称为“明日份的自我契约”。
三、走向世界舞台,名校申请的心得分享
面对多所名校抛来的橄榄枝,韩亦洙最终选择自己的梦校——伦敦大学学院,不仅因为UCL连续12年QS教育学科全球第一,更因为伦敦的多元文化像一座“教育实验室”。
她说:“我通过网络联系到了很多UCL的学姐,提前对两个专业做了功课,详细了解了专业选课、课程设置、考试机制、研究生pathway等方面信息。我发现PWE专业(教育心理学)的社会公平研究模块与自己的EPQ课题高度契合,希望能在更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把中国的教育观察带入全球对话。”
韩亦洙建议学弟学妹们,“选校时要考虑长远发展,而不仅是学校名气。”对于申请文书,她的心得是:“要讲好自己的故事。我的文书没有罗列成就,而是展示了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这既是我学术兴趣的体现,也是个人成长的见证。”
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在新东方扬外的12年,韩亦洙学会了用知识解构问题,用行动缝合理想,她表示:“未来能在我热爱的教育专业深造,真的令人感到兴奋与开心。感谢学校和老师给予的帮助,让我实现自己的留学梦,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