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扬外国际中学2025届毕业生袁竹均爱好广泛,模联、编程、运动、写作、辩论等“杂学旁收”;学习上,各门学科都很优秀,典型的360度无死角“六边形战士”;英语更是强项,在高一首次雅思考试中,他就取得了7.5分的好成绩。
当伦敦大学学院的offer弹入邮箱时,袁竹均正在上偏微分方程视频课,轻描淡写地将手机锁屏,转身继续学习——对于在新东方扬外浸润12年的他而言,名校录取只是水到渠成的注脚,而真正的故事藏在那些“凌晨复习电磁学”的考季、帝国理工Princes Garden里荒诞又温暖的《最炫民族风》合唱,以及模联会场上从“磕巴新手”到“主席台领导者”的蜕变里。

▎袁竹均
录取院校:
伦敦大学学院(QS世界大学排名9)
墨尔本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13)
香港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17)
标化成绩:
IG:数学9,物理9,化学9,生物9,经济9,中文8,ESL8
A-Level实考:中文A*,数学A*,物理A*
A-Level预估:化学A*,计算机A*,高数A*雅思:7.5
成绩奖项:
·英国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夏校
·BPHO英国物理奥赛全球银奖
·JPC、SPC、IPC全球金奖
·澳大利亚数学竞赛全国卓越奖
·澳大利亚袋鼠数学竞赛连续两年超级金奖
·扬州市广陵区2020年度“新时代好少年”
·小托福满分900分
一、“卷王”的底层逻辑,把折磨变成勋章
袁竹均的几封offer基本都是物理学方向,除此之外,他在这个申请季还拿到了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面试邀请。问起拿offer的秘诀,袁竹均几乎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一个朴实的答案——尽全力把每一门A-Level考到最好。
“因为有意向申请新加坡的大学,我选择提前考完部分A2学科的考试,用实考而非预估成绩去申请。”谈起为新加坡申请提前完成大考的决定,袁竹均笑着用“折磨”形容那段日子,“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同一个考季我的同学只需面临3-4门考试,而我却要一口气考完7门,压力非常大。”
好在物理闵启明老师非常支持袁竹均的想法,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辜负努力,他顺利考到了3门实考A*和3门预估A*。闵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学术成绩,小袁同学的超强学术竞争力,源于他对‘非常规路径’的精准把控。”
这种把控力早现端倪。高一雅思首考7.5(阅读8.5),他归功于“把40分钟课堂用出90分钟效率”的专注力;高二暑期参加帝国理工IC夏校,他带着“简谐运动与振荡电路类比”的思考归来,将科研灵感写入主文书,成就了UCL招生官眼中“有物理直觉的申请人”。而牛津教授指导的新能源汽车电磁学论文,更让他的学术画像从“高分学生”升级为“问题解决者”。
二、模联与学生会,国际公民的“软实力实验室”
“我第一次模联发言还是在初一,那时候无论是英语水平还是心理水平,都比较欠缺,紧张到差点摔了立场文件。”袁竹均毫不避讳曾经的青涩。但正是这份真实,让他的成长更具说服力——从颤颤巍巍念稿的Delegate,到统筹全校模联会议的Secretary-General,再到以学生会主席身份策划新年晚会、篮球赛,他逐渐悟出领导力的本质:“不要轻易指挥别人,而是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找到‘被需要’的感觉。”
这种能力在帝国理工夏校期间意外派上用场,那是他第一次独自去到欧洲国家,内心其实非常惶恐,“不过我很快结识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非常优秀且有趣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很有趣,我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有天晚上,袁竹均在宿舍楼下的花园组织起“Princes Garden夜谈会”,一首跑调的《最炫民族风》竟成了破冰神器。“当时真的觉得好笑又感动。远在异国他乡,听到这么一群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一起唱着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歌曲,让我有了一种归属感。”他说,“现在我们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期待今年9月和大家在英国重聚!”
这样自信大方、开朗阳光的袁竹均,更是学校抖音平台的“常驻嘉宾”,其中一条模联发言视频,斩获近十万阅读量。“我很享受参加这些竞赛和活动的过程,即使不能取得实打实的分数成绩,当作一种体验和锻炼也是不错的选择。”袁竹均说。
三、“松弛感学霸”的辩证法,规划让努力更高效
面对“六边形战士”的标签,袁竹均的回应略显“凡尔赛”:“我放假该玩游戏照样玩。”但翻开他的计划本,秘密一目了然:每天雷打不动的“雅思时间”(晨间单词+午间听力+晚间阅读),夏校前啃完《费曼物理学讲义》的章节批注,反复演练为剑桥面试设计的“五分钟讲清超导现象”脚本……
他说:“把时间花在刀刃上,高效很重要。我会提前制定各种‘to do list’,规划好每天的学习时间。其实我在课后并没有做特别多额外的努力。尽可能地提升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的效率,稳扎稳打地学习,就完全足够了。”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袁竹均举了个例子:为提升物理直观,他会把弹簧振子画成表情包;备战竞赛时,用“给小学生科普”的方式重构知识框架。这种“游戏化学习”的思维,让班主任张艳老师感慨:“他总能把‘难的事情’变成‘好玩的事情’。”
四、12年“扬外基因”,独立比offer更珍贵
从一年级到高三,今年是袁竹均在新东方扬外的第12年。中考时,袁竹均考了717分,这个成绩达到了扬州好几所优秀高中的录取线,但他选择了留在扬外国际高中。
“如果没遇见闵老师,我可能不敢挑战7门大考;如果没有模联,我不会知道自己在聚光灯下也能从容。”从一年级“哭鼻子的小豆包”到如今独当一面的准UCL学子,袁竹均将蜕变归因于新东方扬外的“隐性课程”:那位允许他用三天时间只为打磨一篇文书标点的申请规划老师,那些鼓励他竞选学生会时“输了大不了哭一场”的好朋友,甚至是副班老师、食堂阿姨生活里啰嗦的点点滴滴……
“我觉得在新东方扬外这12年,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我学到的,或者说老师教给我的,更多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顿了顿,“就像学校大楼上的那句,‘A BETTER YOU,A BIGGER WORLD’,最近闲暇之余我正在学做饭——毕竟,能煎出完美溏心蛋的人,大概率也能搞定量子力学。”
采访时,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学习物理”,这位未来的UCL物理系学生这样解释对物理的热爱:“我的理想很简单——不是要攻克可控核聚变或室温超导这样的难题,而是想用好奇心去理解我们存在的世界。物理剥去复杂的公式计算后,展现的正是人与世界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就是我坚持的动力。”
“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事,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袁竹均说,“物理让我着迷,而新东方扬外给了我自由探索的土壤。未来,希望自己能在UCL继续这种探索,或许某一天,我能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分享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