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与教改成果展(2):“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报告

日期:2014-06-12  阅读:3347  撰稿:主笔:时长庆组稿、编辑:教科研中心  Ip:江苏扬州

“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报告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创新作文研究课题组

执笔:时长庆

一、研究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时间都远远早于西欧国家,而且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然而到了近代,我国在创新方面逐步落在了西方国家的后面,尤其是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被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所超越。

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下一代,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强大,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

创新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决定个人能否有一个美好未来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要想在他(她)所从事的事业中出类拔萃甚至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不走寻常路”。

《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写作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富有新意的作文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缺乏新意、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然而现实中作文教学却不容乐观。学生不会留心观察生活,不会积累写作素材;写作题材老套,要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么七平八凑、胡编乱造;没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话,脑袋瓜成为别人的跑马场;语言上套话、空话、假话、成人话泛滥,唯独没有儿童自己的语言。与新课标提出的“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要求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作文与生活脱节。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二是学生既没有观察的习惯也不会观察,对身边的事物和事情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三是指导太细。从作文命题、如何立意、怎样选材,甚至怎样过渡、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都不放过。学生习作的自主权被完全剥夺,只能依样画葫芦,结果导致全班几十个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如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毫无个性可言,还谈什么“说真话、表真情”呢?还谈什么新意呢?

四是作文要求太高。父母、老师总是以课文作为孩子们习作的范本。想一想,课本上的文章哪一篇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哪一篇不是经过精挑细选?哪一篇不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润色?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课文为参照,要求一个刚刚开始学写作文的十岁左右的孩子写作文达到那样的要求,孩子能不怕吗?

五是读写脱节。阅读不能很好地为写作服务,割断了语言积累、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密切联系。且所选书目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采用儿童语言写儿童生活的课外读物又有多少?

凡此种种,使原本是学生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愉悦的写作,陷入了“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尴尬境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0119月起,我校四年级全组语文教师开展了《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课题实践研究。力图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进而学会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