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美国学校,我的感触很多。这里,我先讲一个我们新东方人有着特别感觉的亮点。
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新东方扬州学校成功的关键。这些理念中,有一条王校长讲的很多、大家也最为费解,那就是“孩子无错原则”。“孩子无错”跟我们中国文化和教育的传统相差太多,一般人很难接受。传统观念中,教育孩子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大人(老师、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改正,从而使孩子进步。如果孩子无错,还要我们教育者干什么?
新东方倡导的孩子无错,不是说孩子不犯错误,而是说孩子的错误是美丽的,孩子犯错误很正常、是孩子进步的机会。教育者不能批评、讽刺孩子犯错误,而要肯定、鼓励孩子勇于尝试、不怕犯错。孩子只有不怕犯错、勇于尝试,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王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说:“孩子敢于发言、回答问题,比他发言正确,要重要得多;孩子敢于做事,比他把事做好,要重要得多。孩子主动发言、主动做事,即使说错、做错,我们也要肯定、鼓励他们”,是对孩子无错原则的生动解读。
我们在美国名校考察,对孩子无错原则有了更深体会,知道了我们新东方这一重要教育理念的来源。我们在美国学校听的课不是很多,没能见到“孩子无错原则”在教学中的真实体现,但在学校的环境布置上,我们找到了很多“孩子无错”,甚至是“鼓励孩子犯错”。
在这张班级公约的贴图里,“We make mistakes”(我们犯错误)排在仅次于“we are real”(我们是真实的)之后,可见,孩子犯错得到了多大的肯定和鼓励。
这个班墙上的一张贴纸写道: “In this class,mistakes are expected inspected respected”(在我们班,错误被期待、被检查、被尊敬)。

另一张贴张上写道:“Mistakes are proof that you are trying”(错误是你正在尝试的证明)。

这个班级的墙上贴纸写着: “Dare to be remarkable”(敢于与众不同、引人注目),要与众不同、引人注目,就要敢说敢做、多说多做,自然会多犯错。鼓励孩子与众不同,也是一种鼓励犯错。

这个班级的墙上贴纸写着:“There is no excuse for not trying”(没有理由不尝试),也是告诉孩子们:在尝试中犯错很正常,不能因害怕犯错而不尝试。

在考察中,我们还了解到:美国中学的活动,几乎都是学生自己策划、组织、运作,孩子们做得很好。我们可以想像: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得很好,开始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大量犯错,在实践、犯错、纠错中,他们不断成长、成熟,从多错走向少错、无错。
“孩子无错原则”真正的源头来自接受、鼓励孩子犯错的美国文化、美国教育。今天早上,我刚好读到一篇文章:《凯文?凯利:中国社会缺乏容忍失败的文化基因》。文中,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认为:“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从一开始几乎完全复制美国的商业模式,到现在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我创新,比如小米。但中国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去培养一种中国社会缺乏的文化基因,即对失败的容忍和包容,以及对权威的质疑。这种文化品质的培养,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只有当中国文化补完这一课,中国互联网行业才会真正进入自我创新的阶段。在美国的文化里,比较能接受和允许失败,鼓励人们去尝试新的东西。”
凯文?凯利说的是事实,相对而言,中国人创新力弱,确实与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不包容犯错有关。
勇于犯错是创新和成功的第一步。我们新东方教育在鼓励孩子不怕犯错、勇于尝试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但我们还走得不够大胆、不够彻底。通过美国之行,新东方中层领导今后一定能加深对孩子无错原则的理解,将这一重要原则更加深入地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可以先从环境布置做起,不断要求、影响老师在日常教育中努力渗透孩子无错理念,给孩子多说、多做、多试、多错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多说、多做、多试、多错。如果我们能在贯彻孩子无错原则上做得更多、更广、更深,新东方教育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新东方的孩子一定会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