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2023-11-07  张成凤  2862  1

2022版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很多教师常常会思考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深度学习如何开展等等一些新课改的问题。暑期,学校推荐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本书以“以终为始”,“学以致用”的逆向设计理念,突出学生学习效果的预设与评估,注重学生学习实效,并由此反推和安排设计思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效果上,本书通过建构“理解”的多层认知框架,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总结成具体清晰的多维指标,让学习和设计目标“多元化”、“具体化”。这一创建既吸收了教育界的研究成果,又汇总梳理了教育培养的多维能力,突出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核心理念,极富启发意义。

在学习规律研究方面,本书通过“大概念”、“基本问题” 等概念的提出,聚焦和捕捉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让师生再次聚焦本学科的大问题和真问题,聚焦学科规律,抓住学习的关键,实现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在教学设计方面,本书梳理了最佳教学设计特点和元素,这些要素聚焦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体验、学习成效评估等方面总结教学设计要点,这些要点突出的体现了“以学情定教学,以学习终点为设计起点”教学设计理念。

本书给我耳目一新的是提出了“逆向设计”的理念,坚信逆向设计是最好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逆向设计以“以终为始”为设计理念,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与逆向设计相区别的,是两种低效的传统设计,一是“活动导向的设计”,其不当之处在于只动手不动脑,活动纵然有趣,但未必能让学生在智力上获得成长。二是“灌输式学习”,尽最大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大量的事实资料。灌输式学习就像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没有总括性目标的引导,没有引导性的智力目标,没有清晰的优先次序来架构学习体验。

关于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一开始就在头脑中想好结果和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目的地有清晰的了解,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更清晰的认识现在的位置,以及如何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阶段一中,我们不仅仅要看教材,还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在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研读之后,我们要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如果具备真正的理解,那就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如果我们通过理解一些关键的想法和策略来学习,我们就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并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理解是多维的和复杂的区分理解有6个侧面。当我们真正理解时,我们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这6个侧面表现了迁移的能力。

而为了通向理解之门,我们要找到一些可以解答的、有启发性的起到媒介作用的基本问题。好的问题,能激发已学知识、使已有生活体验和当前学习内容产生意义关联;好的问题,可以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使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并举一反三。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本书给出了一个方法:仔细查看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以便更好的理解教学任务。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教学设计之前,就要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我们可以使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图,真正理解的学生能够解释什么,能够阐明什么、能应用什么、能洞察什么、能深入什么、能自知什么。

我们的评估,不是结果性评估,而是过程性评估。评估不仅是教师专用的,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可以用“一分钟问答”,在每一堂课的最后学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今天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今天你在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可以借此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或未理解程度,同时,教学的整个过程一直需要各种各样的评估证据。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最后要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们要思考以下关键问题。1.如果学生要有效的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2.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学知识和技能?3.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4.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教学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要使教学评一致,目标是这三者的灵魂。

通览全书,作者的教学设计理念聚焦于学生的能力成长,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撑与指导,正如作者所言:“为学生理解而教,我们是培养学生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研读教育教学专著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将阅读教育教学专著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使课堂更有灵性,为学生的成长增添更加鲜活的能量。

 

 

 

 

 


 1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