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读后感

 2023-11-07  宋梅香  1520  1

45岁到50岁是一个很尴尬的年纪,做科研显老,要退休嫌早,自己刚好就处在这个年纪,看到头发全白的华国栋老师仍然在工作,心里五体投地的佩服,我不是做科研的,但是不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暑假在学校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崔允漷的《有效教学》。

对于做了30年的老师的我来说“有效教学”一词,应该是很熟悉了,回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漫长的经历,扪心自问,我这么多年算是进行了“有效教学“了吗?暑假阅读了崔允漷教授《有效教学》一书,颇有感触,有时甚至感到汗颜,我误人子弟了吗?一直以来,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就是有效果的教学,认为只要是最大限度的在教师教学领域里,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快收效的结果来使得教育成果最大化,达到又快又好的本质。还需要阅读这么厚的一本书吗?其实,我的理解有些偏颇,不仅不太科学,甚至过于片面。阅读了崔允漷《有效教学》,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让我们作为老师要能“像专家一样思考”。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以及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把教学问题放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让学习者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让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在这本书中,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全书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进行呈现,循序渐进地诠释了什么叫有效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果说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呢?在这本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随笔,能够联系教学实际,有很多地方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阅读《有效教学》这本书,我算是站在另一个层面上明确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规范的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新课程标准的颁发和实施,也给我们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的第一章就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学?我从事教育教学已经三十年啦,每天忙忙碌碌,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还真是少之又少。更多可能就是模仿了,同时总是认为教学就是把已知的东西教给未知的学生,比如我教学的语文,给孩子们打下听说读写的基础就觉得大功告成了。其实,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很认同这样的说法。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效教学能引起意向学生想学习的意向,教师首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其次,作为老师要明释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因为只有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因为一个人的学习内驱力太重要啦。第三,作为老师要学会运用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比如:要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在教学中要借助一些技巧,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感觉自己教得很辛苦,但是学生却收获很少,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学会了,学生学习的最终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所以一些课堂行为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舍本逐末地脱离了最初教学的意向性,教学最本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所以说,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在阅读《有效教学》这本书理解了怎样算教得有效。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在阅读《有效教学》这本书后在思考怎样教得更好。第三单元的“怎样教得更好”中提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是:一个是自我反思;第二是同伴互导;最后是专家引领。首先是自我反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自我反思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成就了很多名师。但是好像实在反思不出什么东西出来,不能站到一定的高度上去反思,技巧性的思考的比较多。更喜欢同行怎么做。俗话说得好,不会过日子就看邻居。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当你遇到一个难题时,自己怎么绞尽脑汁都无从着手时,可以借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同伴或者同行。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别人总会有你想不到的想法。要让自己的教学教得好,还有那就是专家引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总能看得更远。网络发达的时代,教学有建树的专家,一个点拨,会让我们长期积攒的问题有迎刃而解的感觉,有了专家方向的引领,消除了困惑,我们的方向就不会偏离。现在学校已经给我们搭建了非常好的差异教学的平台,既是机会,更是挑战,那我们就沉下心来,潜心钻研,寻找自己最有效的教学,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1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