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新课标的浪潮下,我们怎么备好课?一直是我比较疑惑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己的头脑里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开学初,学部对备课规定内容作了修改,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课标解析,然后是教材分析。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写,只要求三项里面选一个,所以我们都只写了教材分析,而忽略掉了课标解析。通过阅读这本书后,才发现这个课标解析其实是很重要的,但它不应该出现在每节课的前面,而在单元里面分析比较合适。新课标跟旧课标相比,变动还是挺大的,新课标对每学期的内容概括得更加笼统,所以如果每节课前都有课标解析的话,内容很难细分。
书的第一节讲了为什么要研究备课,其中里面有一句话看了印象深刻“课堂教学好比树干树枝,备课好比树根”。我们常常说要跟课堂要效率,那课堂的效率又从哪里来呢?如果备课没有质量又何谈课堂的质量,但我们往往看不到这点。其实备课备扎实了,考虑周全了,心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手段都烂熟与心了,那还怕课堂没有效率吗?而备课也会让一个老师获得真正的成长。
书中也提到了传统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我们的备课,又何尝不是真的存在这些问题呢?我们要解决的是“去哪儿、怎么去、到了没有”等问题,而不是传统理解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因为只有思考“去哪儿、怎么去、到了没有”,才能切合新课标的要求。去哪儿——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怎么去——为了达到目标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到了没有——怎么评价。以这样的标准来界定我们的备课,这样的备课才能提高备课质量。
在书的第12页提到,现在很多论坛都是“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很少听到关于教学设计的研讨,而我们在这方面最缺的还是理论的支撑,就我自身而言,我觉得我最缺的就是理论的指引,除了理论的指引,我还缺少案例的示范学习。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在摸索前行,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新课标的解读并没有融入我们的备课中,我们对大单元的认识依然理解不透彻。在韦特的带领下,学部全体数学老师研修了“大单元”,我才明白所谓的大单元,不是我理解的大单元,不仅仅只是指一册书中的大单元,而我在备课的时候,思维常常会只局限在一册书里。通过研修,我明白了大单元是囊括了整个小学阶段的所学内容,贯穿六年的大单元。每次都在看教学用书中的前后知识联系表,但我并没有理解这就是大单元的结构。所以如果每天只是埋头备课,这样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提升,也不会让自己有多少成长,只有多听听优秀老师的具体解析,结合课堂的新课标的解析,新课标才能在我们心里得到消化,备课能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