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现代理论课程的 “圣经”。自1949年初版以来,该书已重印40余次,并以多种文字被翻译出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在书中作者泰勒向我们介紹了课程编制和教师教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教育目标的来源,如何筛选教育目标?如何选择学习经验?如何组织学习经验等等。
今天暂且不提教育目标,来集中谈谈学习经验。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于学习经验是什么?我的理解一直有误区,我更加偏向单纯地把学习经验理解为知识、技能等。然而教学重要的不是教师教什么,而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什么?例如泰勒在书中举到的例子:假设教师正在解释某个问题,一个学生对该问题很感兴趣,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的解释,并且随着教师解释的加深,他能看到其中的联系,并从自己的经验中找到某些事例;相反,另一个学生在考虑放学要打一场足球赛,在考虑中午吃什么,而他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因此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以说,学习者通过这些经验,有所接触或感受,从而产生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当学习情境与学生平时的生活情境有相似性时,通过恰当的学习活动的引导,学生愿意投入精力去学习,并从中获得满足感。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学习经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老师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经验呢?泰勒提到,在选择上我们要注意:①学习经验需要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如果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那经验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解决问题。②学习经验需要能让学生产生目标所隐含的行为时获得满足感。这就考验老师是否了解学生的兴趣或需要。③ 学习经验所引起的反应需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老师要了解学情,因材施教。④学习经验切忌单一化,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我们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另外,好的学习经验往往利于培养思维技能、兴趣和社会态度,还有助于获取信息。合适的学习经验常常能给学生练习多种思维,以及激发他们这些思维的情境。平时我们要多向学生提发散性或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与实际生活环境相关,这样学生才更有可能愿意去解决。
为了增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一般要获取不同信息,比如理论和术语。要切忌对信息死记硬背!谨记信息具有功能性,它应该被用来解决问题。老师要多提供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信息、组织信息和获取信息。另外,如果要加深对信息来源的熟悉度,学生有必要练习查询各种信息来源,自己要清楚去哪里找到可靠信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泰勒把这其中的原因解释地很清楚:“之所以经常强调兴趣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因为一个人的兴趣能在很大程度决定他会专注于什么,以及决定他常常会做什么。”我们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活动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满足感。只要学习经验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那他们对学习就很可能有兴趣。
以上便是我读完这本书后,一些浅浅的读后感想,如有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