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古典名著长文教学的探索

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景阳冈》有感

 2023-09-28  刘翠萍  1549  0

深度学习理念下古典名著长文教学的探索

——以《景阳冈》教学为例

 

[摘要]  统编本语文教材编排名著阅读单元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中“以开放性任务指引全文通读,以思辨性任务导引全文精读,以多维性评价实现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关键词]  统编教材;古典名著;长文教学

 

统编教材在五年级下册首次出现了“古典名著之旅”单元,试图通过整组教学,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古典名著长课文和普通课文相比,篇幅增大,内容增多。如何在40分钟内有效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赋予教材新的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深层次揣摩文本的艺术特点和内涵品质,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在一节市级公开课中执教了研究课《景阳冈》第二课时,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引下以任务指引,在基于语言文字基础上提升小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等教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受到一致好评。

一、以开放性任务指引全文通读

学生在初读整篇课文时,最好有一定的连贯性。教学中教师不用提出过多的规定和要求,以免打乱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节奏,而是在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阅读任务,引导他们边读边思考,以整体思维纵观全文,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步提升比较、归纳、分析、概括、评价、创造等思维能力。

(一)纵向:开拓思维深度

从纵向的视角看,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任务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各个情节进行链接,围绕小说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剧情推进的逻辑关系等展开分析。

《景阳冈》是五下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名著选文意蕴丰富。如何尽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落实“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语文要素?是继续逐段逐句“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这样的教学三步骤来落实课文教学,还是另辟蹊径,减少长课文局部的琐碎分析?我采用关注核心点,加强整体把握,提炼小标题,开拓思维深度。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新课导入:

《景阳冈》这篇课文很长,谁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讲武松进店吃酒,不听劝告,连吃十八碗后执意过冈;接着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写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我们抓住关键词概括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吃酒→上冈→打虎→下冈。这样一来,一篇长长的课文就被我们读短了,也抓住了课文的核心内容,这就是学习长课文的重要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抓住故事要素(起因、经过、结果),提纲挈领归纳,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链”,列出小标题,长文短教,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教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正把“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观念落到实处。

(二)横向:扩大思维广度

从横向的角度看,教师设计阅读任务时,可以选取小说中的一些场景,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评价,探讨每个场景里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性格在场景中时否有延续性,以及对人或者事务的处理是不是存在一种必然的趋势。

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景阳冈》这篇课文中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念念不忘,在70回本的《水浒传》里,作者施耐庵把最多的篇幅,最多的文字给了武松,“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武松威镇安平寨”“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大闹飞云浦”“武行者醉打孔亮”。“在选文《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哪一部分最精彩?”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点教学学生最感兴趣的点,在语言交流中,让学习水到渠成,达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以思辨性任务导引全文精读

以任务链的形式指引学生通读全文,扫除阅读理解障碍,把握故事梗概后,深度剖析文章中精髓部分,让阅读者进行深度思辨,层层探究,以便看到文章所传达的内容真谛。在精读过程中,教师遵照学生阅读兴趣,有目的地从培养高阶思维的角度设计一些主题,让学生进行他探讨。

(一)精准聚焦,体悟人物形象

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景阳冈》教学中,学生阅读时一致认为    “武松打虎”最精彩,请看课堂的精彩片段:

打虎,今天我们就重点走进武松打虎的场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6、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语和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并在旁边做批注,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武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机敏、力大无穷、勇敢。武松机智敏捷,你从哪里看出他的这一特点?“闪”,老虎很凶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机智“闪”过。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一闪再闪,他是不是很无能?作者为什么重复写呢?

圈画重点词,运用四年级学到的做批注方法,促进学生深层思考。品析课文,紧抓人虎相遇时,老虎“扑”“掀”“剪”的凶猛残暴,与武松“一闪”“又闪”“再闪”的“以防为守”时的鲜明对比。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这种对比的碰撞越激烈,越能凸显武松遇虎临危不惧,机警敏捷。再深层引导学生关注武松打虎的一系列动词,“轮”、“劈”、“退”、“丢”、“揪”、“按”、“踢”、“提”、“打”等,清晰感知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提高阅读古典名著的解析能力。聚焦镜头的精准教学,使武松勇敢无畏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学生们学到这里,都情不自禁地为武松暴打老虎“反败为胜”鼓掌欢呼。

(二)拓展链接,提升鉴赏水平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1+x”联读将知识和信息关联成有意义的主题内容或语文要素的结构,一旦遇有相似情境或运用场景,将以整体的力量实现运用和发挥,改变单篇阅读单一、封闭、零散、孤立、整体、割裂的情况,使学生超越碎片化思维方式,走向阅读的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此时,课堂话锋一转,勾连起古典名著惯用表达手法:

同学们,老虎有三招,武松有三闪,这“三”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常用的表达手法,《三国演义》“三气周瑜”“三顾茅庐”,《水浒传》“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是不是特别有趣?

我适时把课前购买好的这类小人书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学生们蠢蠢欲动,迫切想一睹为快。学生在寻找名著相同表达手法的运用中,感受到了名著的独特魅力,提高文化审美力。“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探索名著有法,长文精教,挖掘学生最感兴趣的关键点,把文本中最核心、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呈现出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本能,更好地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以多维性评价实现能力提升

(一)指向合作能力的培养

多维度评价挖掘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的提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动态评价方式触发了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中以“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在主观体验和感受中提升为审美体验,领悟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

学生在深入学习交流,品析过“武松赤手空拳打虎”语段后,我又让学生找到合作小伙伴,演一演“武松打虎”。学生要想演好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要互相交流沟通,细细揣摩每一个关键词,抓住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才能出神入化地展现出武松的英雄气概。

谁来演一演武松打虎。这位同学读文字部分。谁来评价一下。

课堂上,扮演老虎的学生甲身穿老虎绒衣,一扑、一掀、一剪的凶猛动作,扣人心弦。扮演武松的学生乙一身行者黑衣打扮,一闪、又闪、再闪,机警避让。打断哨棒的动作有惊无险,让坐在课堂后面的学生都站起了身子。在武松左手揪住老虎的顶花皮,右手提起拳头的捶打中,在老虎渐弱的嘶吼声中,武松一番恶斗打死老虎。同学们和台下研课的老师们纷纷为小演员鼓起掌来,课堂上泛起了快乐的浪花。

太精彩了。就是这一打,让武松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同学们读懂了读好了打虎内容,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是《水浒传》中最经典的场面描写之一。观察这五幅图片,加上适当的语气、动作、表情,再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是怎样打虎的。

培养沟通交流能力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入情入境,“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课本剧表演不仅带动学生读、看、听等学习活动,恰到好处地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更在活动组织中丰富了学习体验,建立了核心素养的多元达成。在与文本展开亲密接触中,学生思维与情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真正走近人物,成为文本中的人物。

(二)指向多维评价能力的培养

多维度的评价挖掘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促进了学生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的提升。教师从教材文本入手,教师把课堂教学指向多维度思维培育,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准关键点,撬动整篇课文的深度学习,理性看待武松打虎行为和英雄形象。于是,我又巧妙使用课后习题,使得兴奋中的课堂回归到理性深度思考中:

就是这一“打”,让武松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此时,课堂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呢?

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打开书后习题,你有什么看法?

第一种: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二种: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学生要评价武松,就要再次浏览课文吃酒、上冈部分内容,充分开展分析、综合、比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厘清“打虎之外的内容与打虎的关系”,证明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的好言相劝,非但没有阻止武松上冈,反而因为他爱面子,误解店家的好意,还言语讽刺,可见武松还有倔强、好面子、固执等另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另一部分学生通过探索,认为武松就是真英雄,“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酒壮英雄胆,打死老虎。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武松上山打虎的勇气是借着酒劲才上冈,文中描写他三次听说冈上有虎,直到上冈看到榜文才将信将疑,看见老虎才真正相信,又见武松的固执、自负、爱面子。学生们各抒己见,条分缕析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发现,除了自己的观点,其他人的观点也是有理有据的。

(三)指向质疑能力的培养

质疑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在《景阳冈》教学多维度评价武松后,学生的思想和观点不断融合、重组。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抛出话题:

“武松这么多不足之处,还妨碍武松成为一名英雄吗?”

沉思片刻,一个学生豁然开朗,举手回答:“老师,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不会因为他的缺点就掩盖了优点。”“老师,不能因此而掩盖了他为民除害真英雄的本性。”

评价人物

优点

缺点

呈现人物

“武松赤手空拳打虎”

机警

三闪

固执

自负

爱面子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真实、全面、可信、鲜活、立体

 

豪放

好酒!这酒真有气力!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无所畏惧

揪、一按、乱踢、按、提、打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 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力大无穷

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

古典名著写法:名著信息密度高、架构宽广、包罗万象

人物因为有优缺点,形象才更加真实、立体、可信。武松不仅是个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打虎英雄,也是个平凡之人。古典名著因为有永恒的主题,有经典的人物形象,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历经数百年不朽。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深度学习理念下古典名著长文教学的探索,在审辨中明晰长文,让思维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唯我走向包容,从定式走向突围,在复盘、反思中打开思维的视窗。这样的课堂,算不算得上在古典名著教学中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一节好课呢?



 0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