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引入
例如:“离别宽衣带”怎么理解?为什么分别了还要把衣服解开?
例如:“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中“尽日解鞍”是什么意思?难道说一整
天都在解下马鞍?
诗歌阅读,难在何处?
二、探究方法
第一组:理清词义(能力层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别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阴铿《晚出新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韦庄《长安清明》)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孔雀东南飞》)
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字词上——有( )现象,因此转化时要注意( )。
第二组:读通句子
A组(能力层级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B组(能力层级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郑谷《慈恩寺偶题》)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欧阳修《闻梅二授德兴令》)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句式上——有( )现象,因此转化时要注意( )。
C组(能力层级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组合作讨论总结:手法上——有( )现象,因此转化时要注意( )。
【课上小结】
转化“诗家语”须注意:
三、真题演练
2023全国甲卷
临江仙·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通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思考:读懂“诗家语”,你觉的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附:2023全国卷真题
1.2023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2023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归·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3.2023全国乙卷
破阵子·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以“ 空花”“ 昨梦” 喻指过往的虚无,“ 看破”“ 放轻” 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