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道德力的化育责任。
教师通过知识化育学生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师德在教师专业内涵上的重要解释。
学习本质是学习者的认知建构和价值重塑。教师的道德责任在于:遵循不同个体兴趣与经验上,激发内在潜力,提供支持个体认知提升的环境,使知识成为把个人经验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力量。如“新阳道德学习”,将这种力量改变学生学习品质,影响个人道德品行,促进知识化育。
实现化育,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态度、能力、情感、价值,育人先育已,先自塑才能完成他塑、同塑,积极示范,提升道德自觉。
2.教师道德力的角色指向。
教师道德是一种使命担当、奉献心态、心灵自觉、清醒认知、大爱气场、精神高度、拒绝勇气、情感站姿。
习总书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大先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以师者的人性力量引领学生人性力量。
教师表面上在教课程与教材,但由此对世界、学生的意义的角度去教学生,用自己内在的善好激活课程和教材中的内在善好,再去激发、滋养学生的内在善好,充分体现教师的道德力。
3.教师道德力的品格素养。
品格是道德力的关键构成。教师的品格本身就有道德激发和影响能力,对学生充满关心与尊重(反之以利益交换控制学生,无视道德),是一种自在的道德力。如:敬业、仁爱、本真、和善、审美、利他、精细、润心、悟道、合作、慧导、化人之品等。
道德素养是一种“识德能力”,即发现、思考道德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果道德素养较高,能敏锐的发现道德问题,既有助于提升道德品格,也有助于预做准备、回避道德责任。
完全知道一事在道德上是错的依然去做,是缺德,如“片追分、快慢班、恶补课”等。倡导修已“安人”。
4.教师道德力的培养修习。
道德力同样需要研修习得,尤其是通过设置专门的道德管理课程,促使教师反思自身的生活经验,认清自身的价值观念,指明道德实践的行为方向,提升教师道德力。
反思现实教师培训中的问题:没有灵魂的教学技能培训;单纯学科知识培训;脱离需要·经验·实践的困惑;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等。观念上轻视伦理、方法上不科学道德、内容上针对性缺失。
重新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道德关注(如:《新阳道德学习的品格与素养影响因素》《班主任新阳班级育人道德力培养方式》等)聚焦困惑、满足需求、思考挑战,以道德的、民主的、科学的方式组织研训,变额外负担为渴望珍贵,创造道德管理实践机会,真正提升教师道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