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课程力的要义阐释。
是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培育学校课程品质,达成学校课程愿景、构建学校优质文化,提升学校教育效能、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学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是基于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从学校自身的文化、性质、任务、特点出发所进行的整体建构,旨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学校追求、学生需求的共生融合,实现课程育人的真正价值。
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就适合的“跑道”, 既可“用来跑”的道,也可“跑出来”的道。前者·载体,后者·课程的素养实践。突出“跑的过程与经历”:既关注“文本课程”,更关注“体验、融通、创造”课程。
2.教师课程力的校本创构。
“核心素养”的课改推进,构建与之相适切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课程创建的核心主题。如何依据国家课程意志积极探寻适应课程教学变革实践的校本理路,卓越追求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挑战,需要学校课程整体建构程体系。
3.教师课程力的融合项目。
新课标倡导:大概念·大主题·大信息的融合课程。开发跨学科融合的项目课程,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联系,培养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学校:《印象·新阳》项目课程学习,关注五个环节:
一是问题情境。通过项目主题研究,重点关注项目的核心问题:如何体现英语、地理、物理、化学学科的整合学习?如何立体的呈现和体验新阳学校文化的魅力?基于搜集相关信息,创设项目学习情境。
二是知识铺垫。围绕项目问题,给学生引入和解决与完成该项目集中会展的有关概念、背景、知识和操作方法等,支撑项目学习探究。
三是制定方案。学生借助查阅资料制定计划。重点聚焦会展需要的思维导图、学习报告、桥梁模型、视频制作,计划时小组有明确分工责任,可以与组员、家长或老师交流项目实施可行性。
四是项目实施。学生根据方案和流程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和建议。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经验,给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复杂问题可以求援,培养合作、沟通和交往能力。
五是项目评价。不追求唯一答案,不用“对”与“错”区分,而是由学校项目组对学生采用自评、互评、家长和教师评的方式进行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学、制模、考察时的体验项目主题程度和成果呈现效果。
4.教师课程力的规范开发。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要有自身规范,能够自成体系。重点关注:
课程的系统结构。包括:
①名称:主题精炼·亮色:新阳人生、印象·新阳
②课程类别:拓展型、研究型或探究型
③育人价值及核心目标:顶层追求:日新向阳
④适用年级及学习要求:明晰、具体
⑤课时分配:总量及分布
⑥内容结构:模块、主题、单元等框架
⑦实施途径:组织形式、活动设计原则等
⑧配套资源:教学设计、支持材料等
⑨效果评价:学生成果、教师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