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访美札记(二十):美国之行学习体会

日期:2015-12-03  阅读:3587  撰稿:汤云飞  Ip:江苏扬州

美国之行,收获很大,现将一些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环保与健身

对于喜欢运动、喜欢晨跑的我来说,来到这里,无疑,是一大享受。那么清新的空气,那么绿的树木,那么灿烂的天空。

想想家里的雾霾,我无语,更无奈。什么时候,我们能拥有一片这样的天空。

也许,美国早已过了牺牲环境去追求经济发展的时期,渡过了急功近利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自然环境方面做得比较好,蓝天白云到处可见,空气干净,森林覆盖广,河流清澈。

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美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尽管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治理措施,但好多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

其实,享受好的环境和空气,比拥有很多的金钱和所谓的民主与自由更重要。早晨锻炼时,我看到美国大街小巷有很多健身的人,有时候甚至全天如此。

健身,代表着热爱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文化。一个国家有没有朝气,看看它有多少人健身就知道了。但愿,我们国家健身的人越来越多。

 

二、校车与期待

早就听说,美国校车的坚实安全,见过之后,不得不折服。

美国公立学校的中小学生都不寄宿,校车每天免费接送。美国的校车数量多,利用率高。因为校车并不固定为某个学校所有,而是为某个学区服务。学校错开时间时上学、放学,大部分校车要负责接送几所学校的学生。校车免费定点接送学生,通常停的地方可以保证孩子不用过马路就可以走到家。

校车在美国拥有最高的路权和最高的安全性。学生上下校车时,所有车辆都要停下避让。美国校车都有统一的标识——黄色和黑色相间的色块搭配,而且非常强悍。据说悍马与美国校车相撞,悍马惨不忍睹,校车几乎安然无恙。

我一直在思考,他们为什么那么重视校车的安全。

除了对生命的尊重外,更有对未来的期待,对人生的期待。也许,在过马路的孩子中间,说不定就有一个会成为美国未来的总统。

我们有这样的的理念吗?像保护总统一样去保护孩子。

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有了这样的期待,教育能办不好吗?

我庆幸在新东方工作,因为王校长的教育理念“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三、乞讨与尊严

这次到美国,无论在繁华的纽约,还是在偏远的布法罗,都看到了衣着“华丽”的乞丐。他们讨钱的手段很幽默、很搞笑,也令人深思。

乞丐是一个社会现象,它反映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生活状况。一般来说,贫穷国家比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乞丐。虽然都是乞丐,但其存在和产生的原因各有不同。

在美国,很少见到“弄坏胳膊打瘸腿”的,“趴在地上”装病的,“跪着磕响头”的。向导游一打听:美国的乞丐群体里绝对没有小孩,妇女老人也少见,残疾人更罕见,偶尔会看到一个坐轮椅的“退伍军人”。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美国乞丐都是些懒惰的健康成年男人。美国政府给这些人一个月几百美金的补助,这些人4天就花光,然后就睡大马路。除了政府的救助之外,这些是被大多数救援机构拒之门外的“弱势群体”,是美国乞丐大军的主流。他们大多采用愿者上钩的方法去乞讨,不会找路人纠缠。

在中国,小孩、妇女、老人以及残疾人是乞丐阶层的主体。他们除了受到人们的白眼、嘲弄、辱骂之外,还受黑帮的控制。乞讨的方式也受迫采取各种恶劣的手段,欺骗、恶讨、哄抢等等,为市民所痛恨。但是,真正的乞丐却受到生活的双重压迫,生活的艰难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本人无意去谈论这样的社会问题,只是觉得,美国的这些乞丐丝毫不觉得低人一等,也没有人瞧不起他们,反而尊重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乞丐和普通人一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有尊严,不容亵渎。

也许,有人说跟乞丐谈尊严,有点哗众取宠。乞丐怎么可能有尊严呢?我只想说,一个缺少人格尊严的社会,是多么地可怜,很多不可想象的事都可以干出来。

人类文明到底是什么,就是告别弱肉强食,让人活得有尊严。一个使所有人拥有尊严的社会,是不会让人饿死的。因为社会保护了每个人的劳动,即使你不劳动,那些劳动力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这些不劳动的人。前提是什么?就是劳动者的成果受到保护,用社会福利保险来为他们作保障。

也许,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通过高税收体现公平,遏制贫富差距”。说得实在点,就是让人活得有尊严。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尊严、家长的尊严以及教职工的尊严,工作时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

 

四、自律与精神

考察“THE COLLEGIATE SCHOOL”,有很多现象让人震撼。

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没有人玩游戏,即使在休息的时候。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