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难了!”“太难抉择了!”新东方第十六届小学数学组课堂教学大赛一结束,评委们便纷纷发出此感慨。这是三节低、中、高年级的数学课,这是三位各具风格、各显特色的老、中、青教师,不同年龄的学生和老师,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分伯仲的精彩。



新东方一直倡导“爱”的教育理念,在爱的浸润下,小学部的数学老师们潜心致力于“生本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生本课堂——学为中心,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新课程倡导的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为前提,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组建起“学习共同体”;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老师激励善待学生,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由低、中、高三个数学团队历经两周的反复研讨与试上,集众人智慧与个人魅力,精心打磨出来的三节数学“生本课堂。”
第一节课是由王明月老师和五(6)班的孩子们带来的《因数和倍数》。



智力竞猜,引入课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确我们在表达时要说清楚谁是谁的什么,生活中的许多关系都是相对应的。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着对应的关系,以此来引入我们今天学习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强调关系的相互性。脑筋急转弯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具有趣味性。



操作发现,理解概念。首先让学生思考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应该怎么摆?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不同的算式,让学生相互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反复强化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最后以判断题作为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认识因数和倍数是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且知道这一概念是建立在非零自然数的基础之上。



探索方法,发现特征。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去找36的因数,学生说的过程中,明确通过乘法算式想几乘几等于36,强调因数可以一对一对地找,再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重点突出从1开始思考的好处。这个环节不仅强调思考的时候要有序思考,一对一对地找,在写的时候也要有序地成对的一头一尾地写。随后让学生找出25、16的因数有哪些(男女生比赛)。比赛的目的让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多少和这个数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有了因数的基础,到了找倍数和倍数的特征这个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怎样有序地找倍数,对比因数的特点,发现倍数的特点。



游戏环节,巩固练习。第一个是学号游戏,一个是找倍数(35以内5的倍数),下面的学生做裁判,裁判提要求,让这些同学从小到大排列,其实是强化写倍数的时候,一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个是找24的因数,让小裁判一对一对有序地说,学生一对一对地回座位。这个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找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接下来让学生说一句话,能让全班都站起来,这个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大部分孩子都知道说找1的倍数,这本是一个难点,但是放到游戏中,学生很轻松就掌握了。第二个游戏是猜一猜新星卡背后的数字,第一题猜1,突出1的特殊性。第二题猜6,难度比较大,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其中隐藏了求交集的数学思想,对小学生还是有很大挑战的。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老师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第二节课是由张成凤老师和三(8)班的孩子们带来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