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访美札记(三):有一个叫美利坚的地方……

日期:2015-11-16  阅读:2206  撰稿:易文胜  Ip:江苏扬州

 

美国之行从1010日自学校出发开始到1021日返回学校共12天,自地球的这一头到了地球的那一头,时差12个小时,颠倒了白天与黑夜,眼中所见,自是各种新鲜。其间,参观了两所中学三所大学,瞻仰了林肯纪念堂,在朝鲜战争纪念碑前与美国大兵一同惊恐,在越南战争纪念墙前走过时,57000个刻在墙上的阵亡大兵的名字森森然列队显现在眼前。当然,不必说华盛顿纪念碑如何高大,不必感叹白宫为什么白,也不必惊讶美国的汽车如此之多,更不必奇怪于美国的天为什么总是那么的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国印象,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林黛玉一样,价值观不同、生活习惯迥异、宗教信仰不同、地理、气候、人种、文明程度等等各种不同,这些种种的不同,才成了我们学习借鉴的宝贵东西。

从美国回来也过了不少日子了,是时候整理整理自己的各种唏嘘各种惊讶,总得为这12天写点什么吧,我想,确实应该写点什么。

我没有如椽的巨笔能全景式地记录下美国之行,也没有哲人洞若观火的犀利笔力反思些什么,我有的只是一些片段,一些感悟而已。

飞机在天上飞,从上海到波士顿,一直向东,十多个小时之后,到了,然后说现在是美国东部时间1010日下午2点半,一时之间顿觉茫然。想起中国古代神话夸父逐日,向着太阳一路追,其实是先民认识自然了解世界不够,现有知识体系不能解释太阳东升西落时附会的臆想罢了。我想,其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也有很多的不懂,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不懂呢?是想当然地给自己找一个“神话”来自圆其说,还是沉下心来研究,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真正搞懂呢?答案当然是后者。

飞机向东,一路向东,简直可以说是没有最东只有更东了,但真要向东到一定程度却成了向西,所以,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凡事不能太过,自以为要追求极致时到头却发现落在了后面。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该长的长,该短的短,长短之间生成了一双完美的手。如果我们非得长其短,那只能留在动物园供人观赏。教育学生也是这个道理,人的心智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学生存在偏科自然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我们做老师不能一味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在参观我们的姊妹学校Collegiate SchoolPhillips Academy Andover学校时有一种很深刻的感觉,这两所学校的老师并没有特别要求学生要把自己所教的课程学好,尽力就好。在Phillips Academy Andover学校,如果一个高三的学生数学不好,他完全不必自卑,可以很自然地去高一甚至初中的课堂学习数学。

行走在美国街头,对面过来的行人,如果你正好与他(她)互看了一眼,这时你就会发现他(她)总是冲你微微一笑,轻轻点头致意。如果在拥挤的场合,有人要越过你或者从你身旁走过,很大概率说你会听到轻轻的一声“excuse me”。无论你买不买东西,只要有对话和交流,人家最后一句定是“thank you”。如果你先说了“thank you”,人家定会“You are welcome”。谦谦君子像自是不言而语,反观我们自己,对面走过时眼神之中是空洞和冷漠,几千年的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还不及立国仅二百多年所谓番邦夷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一方面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另一方面是人家一直教化的“感恩”意识和“平等”意识。我给你带来了不便,我要感谢你的宽容或者表示抱歉。现在想来,王博士一直微笑面对所有人,一直主动与人打招呼,一直弯腰与学生平视交流,这里面的人文情怀真的需要我们学习并力行之啊。

去到的那两所中学和三所大学,很直观的印象就是都没有围墙,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大门,学校甚至就与社区相杂糅,这与我国情况完全不同。在我国,大小单位定是用围墙划界而立,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