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老师带来英语示范课(记丹麦姊妹校师生进课堂)

日期:2015-10-12  阅读:4172  撰稿:谢谦  Ip:江苏扬州

1011日,丹麦ikast brande学校师生的行程是“走进新东方课堂”。 以往国际师生的课堂交流形式仅限于双方老师教研,丹麦学生上课听课等,这次新增加了“丹麦老师上课” 环节。

记者曾参加过一次中丹老师教研,座谈会模式,基本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这样的座谈,中方老师能了解到的丹麦教学内容很局限。特别是深层次的课堂上课模式,无法从座谈中直观获知。

 

丹麦老师英语示范课

 

此次,丹麦Morten Backenhaus老师为国际中学孩子们带来了丹麦本土化课程。机会实在太难得,国际中学很是重视。为了让更多孩子听课,却又顾及到课堂参加人数有限,教务处特意安排高一年级每班派三位学生代表参加。再加上9名结对学生,临时班级组建完成。

本节课的主题是分析某个电影片段的拍摄手法及角色分析。临时班级九个小团队分组完毕,包括丹麦学生在内,大家开始用英语讨论这个对于新东方孩子并不熟悉的话题。

 

记者发现,刚开始小组内那个滔滔不绝的人,大都是丹麦孩子。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我们的电影欣赏课大都局限于讨论电影剧情和角色,孩子们还不适应讨论电影拍摄等技术性问题。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课程模式,小组讨论已走入各个学科。但我们仍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某些专业话题的课堂讨论。

其二,孩子们对于拍摄的专业词汇不熟悉。课前老师有发给每人一份讲义要求孩子们预习。有的孩子仔细次查阅了生词,有些孩子的讲义上则寥寥几字。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不够重视课前预习,反倒更愿意花时间去背单词书上的生词。殊不知,对于今天这节课而言,预习非常重要。对讲义中的专业词汇预习不到位,将导致在现场无法尽情参与讨论。

其三,孩子们对于丹麦老师的上课模式有些陌生,从而表现出短期内的不适应。第一节课,很多孩子对问题有些摸不着头脑;第二节课,孩子们渐渐恢复日常上课状态。有个孩子告诉记者,“老师放了一个电影片段,就让我们分析。我觉得丹麦孩子都是学霸啊,一直在说。刚开始,我们只能听,有时候也插不上什么话。后来倒是好些了,渐渐能和他们讨论一些问题。”

让记者赶到欣慰的是,在第二节课提问环节,很多新东方孩子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丹麦孩子的课堂表现不相上下,也得到了丹麦老师的赞扬。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丹麦学生举手发言时只举一个食指。新东方孩子也慢慢注意到,依葫芦画瓢地举起食指。两国孩子,在短短两节课的过程中,正努力适应融入着对方。


 d:\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0151009丹麦课堂\新建文件夹\20151011丹麦课堂 038.JPG

d:\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0151009丹麦课堂\新建文件夹\danmai laaoshi.jpg

 

 

品味象形文字,练打太极拳

胡新磊老师的书法课,授课内容是《中国象形文字》。对于丹麦师生而言,这样的文化课简直趣味十足。听老师讲起古老的象形文字,第一次执起毛笔,发现原来中国的“宣纸”那么神奇。

国际中学孩子们耐心向客人们介绍着神奇的纸。这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水洗纸,写上字后,会慢慢消失,方便练习毛笔字。据胡老师介绍,新东方一向注重环保,水洗纸相较于一般宣纸更耐用,一张纸可以用上一两年。

因为水洗纸上的字会很快消失,不能留作纪念带回国。拍照留影是最好的办法。


 

丹麦学生上书法课的教室,是国际中学学生的专用教室。墙壁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完全是一个小小展览馆。一幅幅黑白素描绘画,用金色画框细细装裱,占满一整面墙。“青花瓷盘”的艺术创意,静静镶嵌于黑板中,成为整个教室的亮点。“孩子们还有很多优秀作品,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胡老师如是说。

来访师生跟着老师学打太极拳时,有个小细节,记者觉得颇为有趣。老师说,“sit down。我来演示一整套拳法。”得到同样的指示后,中国孩子席地而坐,姿势标准;而丹麦孩子,各种自由姿势。眼前一幕,恰恰形象地体现出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想来,这些高一孩子刚刚结束军训不久,标准盘腿姿势也是下意识的动作。

 

扫一扫分享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