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知道兴趣在哪”最可悲?

日期:2009-10-29  阅读:6952  撰稿:ZT  Ip:江苏扬州

 

 

  在“2008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初中教育论坛”上,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说,我们让孩子拼命地读书,读到最后,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兴趣在哪里?以后该做什么?这是教育最可悲的地方。(20081110日《都市快报》)

 

  教育厅副厅长在论坛上说“最可悲”,想必乃痛切肺腑,足见此问题之严重。

    学校拼重点学校、拼升学率、拼名次、拼高分,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此“可悲”非一年两年,而是二三十年了,可见问题之顽固。正因为如此,堂堂副厅长也只能徒唤“可悲”。十多年来多少位高权重者奔走呼号,多少政策出台,可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113日《大家文摘报》有篇报道:南京市民南林君将带着14岁的女儿从南京一所名校中断初中学业,留学新西兰。她说:“我眼睁睁看着女儿在传统教育中煎熬了8年,实在看不下去了。我只好像《硕鼠》中说的那样,适彼乐土了。”老师也承认她女儿好,但不是学校要求的那种好。老师甚至对她说,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残害孩子,但是没有办法。原来学生的“好”有不同的标准,其中之一是“学校要求的好”,“可悲”大概就可悲在“学校要求的好”战胜了种种人们公认的好,社会需要的好。

 

要让学生从拼命死读书中解放出来,在快乐学习中获得成功是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的。曾看过一篇报道,说当今世界上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双赢”的典范是欧洲的小国芬兰。芬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整体水平高,且没有两极分化现象。更让人羡慕不已的是,芬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高的。

芬兰的学生们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以后该做什么?所以学习兴趣最高。估计他们的教育词典中没有“重点学校”“重点班”,没有“快慢班”。而把能力不同的学生放进同一个班进行教学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芬兰国家规定义务阶段的教师必须拥有硕士学位,而进入研究生教师培训课程的竞争异常激烈,大概每9个申请者中能有1人被录取。那是因为教师在芬兰真的非常受人尊敬,因此它强烈地吸引着一部分年轻人。

 

  我们教师的地位也“很高”,119日新华网消息,最近,浙江省科协搞了个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其中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调查结果:公务员们认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