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与教改成果展(2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
日期:2014-07-03 阅读:2616 撰稿:国际高中:李兵组稿和编辑:教科研中心 Ip:江苏扬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阶段成果展示
国际高中:李兵
古人云“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是说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发展。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化史,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含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所在、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和精神宝库,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人生智慧和审美趣味、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为此,我们应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普及到大众中去,首先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学校课程建设入手。
基于这样的认识,虽然身为高中老师,却在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下,尝试着小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的工作。本套校本教材不同于其他学校单纯的读经诵典,而是遵循着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厚实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规划
古文化经典篇目如《六经》《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史记》《左传》等,这些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本次重点展示的是自编《史记典故》校本教材(四年级试用),立足于原著,并用白话文进行翻译。鲁迅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史记》一方面有他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价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方面注重对典故的诵读,同时也加强对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在诵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过程
第一阶段为开发准备阶段。收集古代经典名篇,进行取舍,找到适合小学生阅读与学习的篇目。我们本着“因人施教,因教取材”的原则,从内容安排上做了整体设计。低年段(1—3年级),以体现中华伦理思想的“童蒙”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等为宜。高年段(4-6)则以《史记典故》《论语》等为宜。
第二阶段为校本教材编著阶段。本套教材按每个年级一册进行编著。已经完成编著的《史记典故》,适用于四年级学生使用。在以后的时间里将相继编著其他各年级的校本教材。如一年级的《三字经、百家姓》,二年级的《千字文、唐诗选读》,三年级的《弟子规、增广贤文》,五年级的《论语选读》,六年级的《诗经楚辞汉赋选读》。
第三阶段,校本教材的试用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后,将在以后的时间里进行试用,在试用的过程中,发现不足,逐步改进。将在“开发的内容与学生年龄更相符,课程的呈现形式更适合学生的特点,课后练习更具扩展性、活动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研究,对校本教材进行修订。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使用建议
1.利用生兴趣课、阅读课时间,讲解古文名篇和国学蒙学读物,让学生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2.鼓励学生在阅读校本教材的同时,拓展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
3.举办一些经典诵读比赛,作文比赛,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校本教材的编著,我更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我希望在我们这一代能够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校本课程是不断生成与积累的,它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结合学校、教师等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因素。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可持续性发展都是我们有价值的长期课题。
附件:自编《史记历史典故(四五年级用)》
查看附件

扫一扫分享此页
责任编辑
张老师
2014/6/28 9: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