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交汇点app》|探寻扬外学子入选美国优质高校的成功“密码”

日期:2023-02-21  阅读:1287  撰稿:交汇点记者张韦  Ip:江苏扬州

文理学院是美国高校的重要种类之一,它规模虽小,但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近日,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捷报频传。该校学生刘丛嘉与蒋经宏分别被文理学院名列18位的科尔盖特大学以及名列37位的巴克内尔大学录取。他们如何能顺利入学美国文理学院排名前列的优质高校?2月16日,交汇点记者前去探寻他们的成功“密码”。

 

1_副本.jpg


刘丛嘉:“生科少年”养成记

拉开刘丛嘉的获奖经历单,2021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铜奖;加拿大初级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全球铜奖与全国金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二等奖;澳大利亚数学思维挑战赛全国二等奖……而让刘丛嘉印象深刻的便是自己带队参加的2021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

这场中学生学术竞赛,对于刘丛嘉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科研体验。“当时研究课题名称是‘慢性肠炎报警器’。”刘丛嘉告诉记者,他们基于合成生物学知识,着眼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利用基因改造的工程菌,以肠道菌群失衡为切入点,起到缓解改善IBD症状的作用。而团队探索发展的一种新型IBD检测方法,能进一步确切掌握病人的患病情况。从项目设计到建模,从传播到网页制作,刘丛嘉带领他的队员越过了一道道坎。谈及两年前的难忘经历,刘丛嘉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团队领导力,并非一朝一夕养成。谈话间,刘丛嘉独特的思维与缜密的逻辑显露出的“老成劲儿”让记者印象深刻。高一的他,是扬外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成员。为“国家利益”辩论、磋商、游说的环节,让刘丛嘉很是享受。一年后,刘丛嘉在众多候选人里脱颖而出,成为社团社长。前期招募、找寻背景文件、联系会议场地等琐碎的环节也在无形之中拔高了刘丛嘉的综合能力。正如他所言,模联让我经历收获时的喜悦,也能承担失意后的振作。

在新东方扬外求学的六年,刘丛嘉经常往返于扬州与家乡苏州之间,160公里的路程从未让他感觉疲惫。和普通中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相比,扬外的模式灵活且理性。刘丛嘉的父亲当初为其择校时,看中的便是学校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直接与国际接轨的英语教学体系,孩子的英语语感、词汇、口语能力有了极大提升。”不负众望,刘丛嘉托福成绩接近110分,包括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化学、微积分在内的7门AP均为满分。如今,他虽手持名校录取通知书,但却毫不松懈,继续备战AP考试,目标拿下10门满分。

 

蒋经宏:有规划的人生才“够味”!

“巴克内尔大学是我的梦校,它的工程系非常出色,实力相当雄厚。我想先预习学科内容,掌握基础知识点,提升学术竞争力。”刚刚拿到巴克内尔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蒋经宏便开始迫不及待地规划起大学生活。因为只有他知道,拿到梦校offer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谈吐之间,记者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理性、果断、直率。

“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人生终将辉煌。”这不仅是新东方校训,更是蒋经宏为之信奉的人生箴言。英语,一直是他认为较为有挑战性的科目,为了取得多邻国考试较高的成绩,他花费大量精力。背单词、刷试题、练口语是他的学习日常“三部曲”,一天4-5小时的专项突破让蒋经宏的心中紧绷着一根弦。时刻保持着冲劲儿的他,一路向前,厚厚一沓的试卷也见证着他在这条路上的“摸爬滚打”。

新东方扬外相对“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倒逼”孩子们独立、快速成长。在这里求学生涯的10年时间里,蒋经宏领悟了“四会”真谛,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数年的磨砺,他也找到了自主学习的秘诀。“最重要的是先梳理目标,并将其分割成多个小任务依次完成,这样注意力更集中,也能高效完成任务。当然,摆正自己的心态,克服畏难情绪也很重要……”谈起自己独家学习秘籍,蒋经宏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在蒋经宏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路上,更少不了老师们的悉心照顾与关切指导。“小学时不适应这里的寄宿环境,每晚都要拿着妈妈的照片才能入睡。生活老师发现了这点,便把我带回家中照料。”就这样一个温馨的细节,让蒋经宏铭记在心10年。

与其反差的是,身高180厘米的“大高个”还藏着一身“文人风骨”。在第一届国际汉语节中,全球7大赛区45间学校参与了该项赛事。当时的蒋经宏还在念初中,却靠着一首现代诗歌火速“出圈”,顺利拿到季军荣誉。蒋经宏向记者坦言,正是扬外多样化的活动课程,让他大有可为,一步一个脚印跋涉在生命的旅途中。今年7月,蒋经宏将背起行囊赴美求学。离开母校倒计时5个月,蒋经宏觉得每一分一秒都弥足珍贵。他与扬外的故事也将暂告一段落,但“老扬外人”将怀揣着理想与信念,随之开启另一段崭新的旅程。